國家儲備林是指爲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對優質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條件适宜地區,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營造和培育的工業原料林、鄉土樹種、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到2035年,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2000萬公頃,年平均蓄積淨增2億立方米,年均增加鄉土珍稀樹種和大徑材蓄積6300萬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給。
國家儲備林建設涉及29個省(區、市)、5個森工(林業)集團、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共1897個縣(市、區、旗)、國有林場(局)和兵團團場。通過“林權抵押+政府增信”、PPP、“龍頭企業+林業合作社+林農”、企業自主經營等創新林業融資模式,引進開發性、政策性金融作爲優先方向,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戰略合作,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經營特點,以創新投融資機制爲動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平台承貸、項目管理、持續經營,建設功能多樣的國家儲備林。
以海水稻育種推廣爲核心,針對鹽堿地改良,開展抗逆性作物的耕種管收服務。截至 2020 年底,已有 4 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建成種子資源庫,搜集品種資源 2000 餘份, 獲批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針對鹽堿地改良的技術體系“四維改良法”,經成果鑒定達國際領先水平,申請發明專利 100 餘項;與華爲共建智慧農業全球聯合創新中心,依托華爲昇騰 310 芯片和 IOT 技術構建“九天芯”、“後土雲”智慧農業平台體系,項目獲得多項國内國際大獎;鹽堿地現代農業耕種管收服務面積累計 20 萬畝。
爲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全
國各大類型土地上從事農業、林業生産,因地制宜、鞏固海水稻優勢的同時,探索“農林業+文化+旅遊”、“生産+ 生活+生态”、“一産+二産+三産”發展特色和功能體系, 加強區域農業資源開發和主導産業發展,多措并舉促進各示範區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農林業産業升級,除了在樹苗、種子、土地、肥料等農業生産要素上下功夫以外,實現農林業廢棄物利用及多空間層次的資源化和能源化,是提升農業綜合産值的關鍵。已開始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甯波)、生物質汽化制氫項目(青島)及光伏農業項目。
我們按照以種定養、以養肥地、種養對接、就地消納的原則,合理布局新建畜禽規模養殖場,引導畜禽養殖與種植基地有效對接,利用畜禽糞污、稭稈生産有機肥;按照高質量、綠色、生态發展的原則,優先将稻草、林木樹 枝、鋸末等用于生物質汽化制氫,氫能源經濟反哺傳統農業經濟;按照一産多收的原則,在農業生産用地及養殖用地上搭建光伏産業。推動形成農、林、畜牧、能協同發展新格局,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空間布局,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産地環境,提升生态服務功能,全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農業發展新格局。
以服務全國農牧産品的物流倉儲爲核心,構建國際冷鏈物流中心,打造智慧型、标準化、信息化、多溫區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現代冷鏈物流産業園區,提供智能化倉儲、自動裝卸、智能分揀、無人倉儲、自動包裝、标準配送等服務,最大程度保證産品品質和質量安全将成爲國家冷鏈農牧産品集疏平台、冷鏈共同配送平台、國内優質冷鏈産品金融平台、國家區域節點冷鏈産品大數據平台。
生物質甲醇,又被稱爲綠色甲醇,其能量來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可再生新能源,且不增加碳排放。甲醇重整制氫是制氫成本全球最低,甲醇是把燃料電池的高效性和液體燃料的高儲能,兩者結合起來,這是目前和未來氫能發展的重要方向。具有綠色、低成本、儲運安全的特點,符合中國國情。
生物質經高溫(700~1000℃)熱解可以制備合成氣,再經費托過程制備成甲醇。對于煤化工産業焦爐煤氣綜合利用可以用來發電、制取甲醇或合成氨及其他産品。但就現在的市場和社會環境來看,焦爐煤氣生産甲醇的方案在目前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焦爐氣中氫氣過剩,需要補碳,與生物質熱解合成氣結合,是一個雙向互補。綠色甲醇作爲能源轉化中樞,能夠降低碳足迹,助推氫能産業鏈“綠色升級” 流程上解決能源的清潔性問題,并起到拓展氫能應用産業鏈、降低碳排放、實現碳利用等一舉多得的效果。
森林生态康養是大健康和森林旅遊業高度融合的新闆塊、新模式、新業态,是一個多元組合、産業共融、業态相生的主流商業綜合體,也是經濟新常态下的高能級創新引擎。依托國家儲備林和森林公園的建設,發展森林旅遊和康養産業。以森林景觀、環境,食品、生态文化等爲主要資源和依托(載體),配備相應的康複療養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心、調适機能、延緩衰老爲目的的森林遊憩、度假、療養、康複、保健、渡假、運動等于一體森林醫學(院)康複療養和森林健康體驗産業,促進森林康養、旅遊與相關産業的協調發展。